绘本详情

寻找家园:18个奇思妙想的家

5-6岁,3-4岁生命哲学

书架位置B7-5

书位号暂无

馆内编码253204510

绘本作者彼得·施塔姆 文,尤塔·鲍尔 图,陈巍 译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绘本简介

 ★今天住在这儿,明天住在哪儿?
  ★有房子就有家吗?家只是房子吗?有房子就一定幸福吗?
  ★等孩子长大了,是妈妈爸爸和孩子一起住,还是孩子和妈妈爸爸分开住?
  ★“家”是妈妈爸爸的归宿,当然,也将会是孩子长大后的归宿。
  ★城市是理想的居所吗?孩子们都*想住在哪里呢?  
  ——影响孩子一生的很多书都不是刻意去找来读,而是偶遇的。
  ——这是一本应慢慢看,慢慢读,并会让孩子久常怀念和追忆的书。
  
  “人住在哪里”是一个相当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从大人的视角看过去,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过多可以追问的理由,因为它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它的核心就是“房子”,标准就是房子的价格、地理位置、大小与它的华丽的装修。在大人这里,“家”本身很难被插着翅膀飞翔起来。但是对孩子而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透过孩子的眼睛,《寻找家园:18个奇思妙想的家》发现,“我们能够住在哪里”确实是一个可以被反复提问的、饶有趣味的话题。
  房价的起伏时时牵动着你我普通家庭的心,《寻找家园:18个奇思妙想的家》突破和超越了“只有拥有房子才能幸福”的传统观点,以一个孩童天使般的视角告诉小读者:房子和家是有家人相伴的一切可能的场所,要珍惜亲情。
  
  获奖情况
  ·这本书里的文字故事,被儿童文学家称为近些年来*好看的绘本文字。
  ·德国多位著名插画家,都试图为本书配插图,但是这个工作几易其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给本书配插画是“不可能的”!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国际安徒生插画家奖”双料大奖得主尤塔?鲍尔花了三年时间为这个故事作画,绘出18幅色彩丰富的优美图画。
  ·本书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立陶宛、斯洛伐克、中国台湾等。
  ·被列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荣誉奖书单。
  ·台湾诚品网络书店儿童馆首页重点推荐图书。
  ·本书已经被改编成童话剧,在舞台上演。
  ·本书入选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德国当代童书插画展”。
  ·瑞士驻华使馆和瑞士文化基金会倾情力荐。
  ·随书赠送精心编制的《亲子共读指南》,收录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老师根据本书精心设计的亲子互动小游戏,让阅读延伸到图书之外,让阅读融入平常生活。
  ·本书是陈巍和她女儿共同翻译完成的。陈巍翻译文字,她的女儿朗读故事,父女俩共同完成了这个精彩的译文。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家园”的故事,一家七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姐姐弟弟,还有“我”,为了寻找合适的安身之所,一直一直在搬家,开始了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奇妙旅程。从一家人的迁徙,到一个人住、每天换一座桥住、住在雨里、住在雪花里、住在大海里,甚至住在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地方……本书作者彼得?施塔姆以极具诗意且富有想象的文字,在书中“盖了18栋不同的屋子”,邀请大人与小孩们进来参观和旅行。
  在这里,别问什么是真的,也别问什么是假的。请全然开放自己,让心灵带着好奇元素尽情地探索感受。并让我们一起寻找,找到那个自己觉得是家的地方。
  作者引人入胜的文字以及插画家触动人心的色彩,很轻易地就使读者的感官知觉被打开,在阅读过程中,把读者带进遥远的奇幻世界中,和作者一起踏上这场心灵的追寻之旅,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本可以“玩”的书
  ◆这是一本可以“玩”的童书,家长、幼儿园或小学的老师可以利用它来玩文字或图画小游戏。主题可包括“什么是家”“我心目中的家是怎样的”“家人离别的感受是什么”“搬家会带来什么变化”“什么是正常与不正常”等等,其他潜在主题还有待引导者自行发挥。另外,随书特别赠送的《亲子共读指南》里,提供了很多十分精彩的亲子互动游戏。
  ◆本书可作为班级、小团体课程或活动的材料,例如:社会课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探讨(无家可归的游民的生活状态、怎样对待乞丐、“家”是什么)、自然课和音乐课(雨天、大海、雪地、月球、森林的声音与气味的探索),美术课及语文课(看故事画图、看图说故事或照样写短文)等等应用。当然,同样的内容也可作为亲子间的对话分享。
  ◆彩色插画与文字页素描极为优美,与文字叙述巧妙呼应。文字里藏着细腻的颜色、气味和声音体验:白雪、丁香花、木头与松香的味道,雨声、水滴声、脚步声、电锯声、教堂钟声、跟着海浪轻轻滑上滑下,蓝色电灯、汽车灯光……搭配淡淡的图画风格,充满诗意想象,令人反复咀嚼回味!
  ◆共十八篇小短文与插画,每篇可独立阅读,也可作为连续故事串连,适合初学文字阅读的学童读来不吃力有成就感。而每个家都以一排铅笔素描过度,更添阅读的趣味。
  ◆搬家的理由也许出于无奈,也许并不是什么理由,但其中却可引发亲子间很多思考和探讨,适合亲子共读,引发有趣的对话和联想。
  
  【为什么要搬家】
  搬家的理由千奇百怪:姐姐很伤心、爸爸和妈妈吵了架、爷爷看到有人举行葬礼很难受、姨妈不再拉小提琴了、弟弟吃一个小肥皂生病了、奶奶没有干衣服可以穿了、妈妈不认识我了……每则小故事结尾都出现一个戏剧性的转折,于是迁移到下一个居所。他们从蓝灯房子、公交车、森林、教堂屋顶、小提琴、有三部电话的房子、月亮、电影院、雨中、雪中、大海、叔叔的帽子……一直搬到梦里住,后,终于寻找到可以永远住下的家园。
  【不可思议的家】
  故事中,不时夹杂一些不合常理、但小孩念了会格格笑的胡言乱语,例如:住在姨妈的小提琴里时,妈妈将洗好的衣服晾在琴弦上;住在有三部电话的房子里时,如果我们觉得无聊,就可以玩乱打电话的游戏,编些乱七八糟故事;住在公交车里时,我们爱躲在椅子底下听引擎发出像猫一样的呼噜声;住在森林里的时候,我们不用上学,因为忙着搜集坚果卖给松鼠……这种大人看来颇无厘头的事,甚至带着恶作剧、嬉闹的成分,小孩读起来却觉得好笑,因为这是他们爱做与想做的事,也或许是孩子眼中奇妙的世界,而这正是他们单纯理解世界的方式。
  【搬家的另类感受】
  孩子的小小世界里,除了欢乐,还藏着许多无厘头的奇幻想象,以及对生命的种种疑惑与思考。这是一本诗情画意且引发无穷想象的绘本。叙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小男孩,他用童稚的语言,告诉我们一连串引人发笑且带着隐隐忧伤的搬家故事。这家人居住场景虚实交错,每住一个地方,都对照真实世界及孩子心中的奇异幻想。因此,“搬家”这件事,在大人眼里看似感伤无奈,但在孩子心里却有着另一番趣味和想象。
  孩子或许无法完全理解现实生活里的一些无奈,但是藉由这本书,可以开始学习感受生命过程的不同境遇与面对态度。爸妈陪伴孩子阅读的同时,可引导孩子想象“有家”与“无家可归”的心情,并且终发现,原来无论晴天或雨天都是好天气,一定可以微笑迎接与度过。
  【以文字或图画来说故事】
  这是一本文字的书,也是一本图画的书,读者可以用文字来看故事,也可以用图画来说故事。全书文字细腻、图画生动,在人事和景物的变迁之中,充满孩子细微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字里行间有画、有意境,有童言童语,也有小大人的淡定语气,带领大人小孩一同进入奇异幻想世界,引发一连串欢笑和生命种种的思考。

显示部分信息

作者简介

    文字作者:彼得·施塔姆(Peter Stamm)
  ——他的文字让许多读者想起美国小说界“简约主义”大师雷蒙德·卡佛。
  ·瑞士当代著名德语作家,勤于笔耕,著述颇丰,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多次获各类文学奖,是一位在德语国家,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瑞士德语作家。作品已被被译成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荷兰语、保加利亚语、格鲁吉亚语等文字出版。
  ·已出版中文著作:《阿格尼丝/如此一天》,陈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此书收录了彼得·施塔姆的《阿格尼丝》和《如此一天》两部长篇小说。
  ·施塔姆还擅长写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涉及的话题,对情节的推进和把握让许多读者想起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
  ·施塔姆曾先后两次访问中国,在2011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朗诵了他的作品。

  插画作者:尤塔·鲍尔(Jutta BAUER)
  ——被称为“色彩女王”,国际安徒生插画家奖和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双料大奖得主。
  ·她是父母的第五个孩子,父亲是个老师。她初念了十年书,并描述这段时间为:不得不经历的灾难。2001年《大嗓门的妈妈》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绘本。2002年《爷爷的天使》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绘本。2009年以她的全部作品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特别奖。2010年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家奖。
  ·在阅读《寻找家园:18个奇思妙想的家》时,需要用眼睛看的东西要远远多于用耳朵听的。她说:“我喜欢那样,故事就像容器。他们提供了一个形状,但是每个读者,不管年轻或者年老,赋予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他们自己的故事。”  
  ·已经出版的中文绘本有《幸福》《爷爷的天使》《神奇的色彩女王》《大嗓门的妈妈》等。

  中文译者:陈巍
  ——多次与本书作者彼得·斯塔姆会面和交谈,非常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
  ·任教于宁波大学德语系、副译审。翻译与传播了15本德语文学及儿童文学作品。
  ·从2009年开始,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推出“瑞士当代小说”译丛,其中三本书由陈巍翻译。本书的作者彼得?施塔姆是此次“瑞士当代小说”译丛遴选的个作者。
  ·陈巍是彼得·斯塔姆的长篇小说《阿格尼丝/如此一天》的中文译者。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借阅0

评论0

+收藏+书包